English

大理 培育民族文化艺术百花园

1998-11-08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张建平 本报记者 徐冶 我有话说

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府大理。夜晚的崇圣寺三塔灯光下,身着白族服装的南雅音乐社的社员,正在演奏既有少数民族风味,又有中原唐宋曲牌古韵的音乐,来自北京音乐界的10多位专家学者对此赞叹不已。

这是我们刚到大理时所见的一幕。

乡乡建起文化站

大理是我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,怎样使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今天的新生活服务?李映德州长介绍说,大理州长期以来把民族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,最近还出台了《大理州文化工程实施意见》,其重点是抓好以乡级文化站为主的基层文化设施建设。目前,大理市所有乡镇文化站已基本达到国家要求。

近年来,大理各地的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。每年传统的“三月街”、“耍海会”、“火把节”、“渔潭会”等民族节日,全州农村的数百支文艺演出队活跃在城乡,其中洱源县松鹤村的唢呐队、大理市市郊乡的“金花”女子管乐队、江尾乡的女子舞龙队等的表演尤为精彩,为洞经古乐、白族大本曲弹唱、白剧表演等传统项目赋予了时代特色。一批土生土长的白族大本曲演唱家脱颖而出,创作出了全国获奖的白剧《白月亮、白姐姐》和大本曲《阿鹏金花游大理》等好节目。

1996年,白族民间文艺家施珍华率大理白族山花音乐团访问荷兰、比利时、德国,作了10多场大本曲艺术表演,受到了西方音乐界的重视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范围,并派了专家学者到大理进行考察研究。前不久,大理州举办了大本曲歌手培训班,请老艺人带新徒弟,日前30多名歌手已经毕业。大理州文化局局长尹明举说:“今后还要分层次对农村的民间艺人进行培训,使这一演唱形式发扬光大。”

传统工艺有奇葩

大理有丰富的文化资源,分不同的载体传承。我们在走村串寨的采访中发现,许多农家祖祖辈辈传下的工艺绝活,被民间匠人大师继承,他们既是经济发展的带头人,又是白族文化的代表。

在白族工匠中,石匠、木匠、银匠和扎染匠最有名。当我们走进鹤庆县新华村时,寻着叮叮当当的敲打声,看到许多人家都在锤打、雕琢银器制品。在远近闻名的寸发标家看到,他正带着10多个徒弟制作手镯、银碗等。他说:祖传的技术不够用了,民族特色要适应现代社会就得变花样。他设计制作的银雕《布达拉宫》,成为西藏自治区赠送外国友人的贵重礼品。鹤庆县副县长谢桂兴介绍:新华村有一半以上的农家从事工艺品制作,产品销往缅甸、印度、日本等国家。人们通过这些器物知道了大理,知道了白族文化。

大理周城是云南省最大的自然村,全村95%为白族,这里以白族传统的扎染艺术名扬海内外,1996年荣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“中国民间艺术之乡”称号。村里的人凭借著名的蝴蝶泉旅游景点的优势,把扎染艺术变为生财致富的重要途径。一块块纯白土布10多道工序后变幻成了奇特的艺术品,花草风光、飞禽走兽,鲜活地跃在布尺间,既美观又实用,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游客。尤其可贵的是,白族人家拒绝使用化学染料,而以传统的方法提炼植物的颜色,进行手工染制,既保护了生态环境,又使扎染工艺品增加了价值。199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突破1亿元,其中30%多来自扎染实用工艺品。

民间文艺硕果多

多年来大理州文化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,组织民间文艺集成的工作,先后完成了《白族神话集成》、《白族歌谣集成》、《白族音乐集成》、《白族民间舞蹈集成》等。与此同时,有关大理白族的学术专著也先后问世,李缵绪的《白族文化》、段鼎周的《白子国探源》、龚友德的《白族哲学思想史》等著作的出版发行,对于传递学术薪火和开展对外文化交流都起到了积极作用。

目前,纳入大理州跨世纪民族文化建设工程的重大课题《南诏大理历史文化丛书》编印工作已启动,这部初步确定由11辑54部图书和600余幅珍贵图片、字数达1000万字的大型丛书,将分批编印出版,这是一项系统介绍大理重要典籍、历史事件和人物著作的大工程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